环球滚动:商铺,能抵御通货膨胀吗?
商铺,是商业地产里面的主力产品。
(资料图)
在如今的市场行情里面,商铺的 弱民生关联性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,因为正是这种属性,能够 让商业地产的天花板,可以无限拔高。
与住宅的强民生、强居住属性不同,商业地产更侧重的是投资和金融属性,而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金融现象,普通人抵御通货膨胀的方式,常见的就是加杠杆、借贷买房。
买商铺来抵御通胀,其实无外乎2种模式:
①商铺作为商业地产,随着房价上涨水涨船高, 增值后变现 卖出去,获得增值部分的收益。
但这部分的收益,税收成本是比较高的,而且由于商铺单价一般来说要比住宅高,占用到的资金体量也不小,沉没成本不低。
因此,通过这种方式的投资商铺的回报率,并不理想。
②商铺作为租赁物业, 对外出租,获取持续现金流 ,或许能够在数年内回本,然后依然坐享现金流。
即,用通货膨胀之前的有限的钱,锁定了通货膨胀之后的可能上涨的资产,然后通过这部分资产,再持续获得递增的租金现金流,这种形式投资商铺,是比较常见的。
不管哪种模式,抵御通胀的逻辑,都是首先要 占有一定体量的资金体量 。
比如按揭买房,实际上就是 在钱值钱的时候,把钱从银行借出来 ,以今天的资产价格,锁定资产未来的增值,然后 等到钱不值钱的时候,再把钱还给银行。
如果说,通胀之后流通的货币,犹如漫天下的瓢泼大雨,那么用来买房、买商铺所占用的资金体量,就相当于接水的容器。
有的人标的大一些,接水的容器就深一些,接到的“普降甘霖”就更多一些。
通胀之下,最可怕的是, 没有容器来承接这“普降甘霖”,那么手中的现金、钞票的购买力,很有可能被这漫天的大雨稀释、冲淡,购买力下降。
其实,贫穷和富裕,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值概念,70、80年代,当年不可多得的万元户,如今遍地都是,也很难说现在手里有1万元就是富人。
原因在于,当大部分人手中的钱,都在增加的时候,如果你手中的钱不增加,或者增速不如大家,那么你就是在逐渐滑落阶层,从富裕滑落到贫穷,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因此, 很多人不断的买房、买商铺,很大的动机其实不是为了自住,也不是渴望房子、商铺能涨到多高的价格转卖出去,最根本的动机就是财富保值,抵御通胀。
房价上涨的底层逻辑,从来不是什么人口、需求,而是发钞的数量和速度。
虽然人口、需求也会影响供需,也会作用在房价之上,但是,对比巨量的M2值而言,人口和需求带来的那点波动,简直就是九牛一毛,不堪一提。
而商铺,作为和住宅区别的商业地产, 天花板上限可以很高,所能容纳的资金体量,远远要超过住宅的“容器”。
而且在地段和区位上,商铺也 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:占据了某个商圈或某个地段,商铺数量有限,想要在这个地段做生意,就必须得租这个铺子,或者买下它。
因此,在未来,住宅主要用于居住的大背景下,以商铺为代表的商业地产,或可能 承接扛下地产“蓄水池”这一重担, 成为房地产行业又一个体量并不输给住宅市场的 全新赛道 ,因此,我们是很看好商业地产未来的,无论是从抵御通胀的角度,还是从地产的替代角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