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高新集团:用好融资工具 助力合肥高新区稳居“全国十强”-全球新要闻
“全国第7,较上一年前进1位,连续9年稳居全国十强。”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最新综合评价结果中,合肥高新区再创佳绩。
综合评价,指标不少。其中,城市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自然是重要内容。在合肥高新区,这两个方面工作的开展,都与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合肥高新集团”)密不可分。
“身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国有企业和全区重要的投融资平台,我们始终围绕高新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目标,用好各类融资工具,不断丰富融资手段、拓宽融资渠道。”合肥高新集团董事、副总经理冯铁说。
【资料图】
记者了解到,在工作开展过程中,合肥高新集团打通多条融资通道,先后完成企业债、中期票据、上交所科创债、中国(上海)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,累计融资额超200亿元,主体信用等级长期保持AA+。
与此同时,其融资工作还斩获多项“第一”:2022年7月发行的上交所科创公司债,票面利率3.08%,创安徽省同评级同期限私募公司债券最低利率;同年12月成功发行的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,发行规模7.7亿元,是安徽省首笔纯信用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债券,创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离岸债券最大发行规模……
在融资的有力支撑下,合肥高新区产城融合成效有目共睹。
产业发展方面,这里是合肥乃至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。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数量占全省一半。在当下尤为吸睛的量子信息产业领域,国盾量子、本源量子、国仪量子三家企业领跑细分赛道。
城市建设方面,无论是基础设施,还是教育、医疗等民生资源,园区都与主城区“看齐”。
融资工作取得这般成绩,合肥高新集团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基于三个发展阶段的积淀。承担职能使然,这三个阶段与合肥高新区的发展步调一致。
第一个阶段是启动发展期,即从1991年合肥高新区获批设立到上世纪末。“小建设、小融资、少投资”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。彼时,园区建设刚刚起步,财政收支矛盾凸显,尽管融资规模小,但为后期的“大建设”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第二个阶段是升级发展期,即从本世纪初至2012年前后。这一时期,随着合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和园区不断扩容,合肥高新区开启“加速度”,迈入“大建设、大融资、谋划投资”阶段。同期,合肥高新集团多措并举筹集资金,满足建设需求。
2012年至今是为转型发展期。这一阶段,合肥高新集团聚焦产业投资,通过创新融资手段,为产业基金设立筹措资金。在此基础上,充分发挥基金功能,为区域新兴产业企业注入资金“活水”。目前,围绕合肥高新区产业布局,合肥高新集团创投生态圈已然成形。
凡是过去,皆为序章。
今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2023年合肥GDP要增长6.5%以上,并明确要以“更强担当塑造科创优势”“更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”……达成既定目标,离不开合肥高新区贡献更大作为。
“我们将继续用足用好融资工具。尤其是树立‘大融资观’,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设立产业基金,力争投出更多更优质的新兴产业企业,为合肥高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‘中国声谷、量子中心’,以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、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筑牢支撑。”冯铁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