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:42个试点海绵城市项目 让城市水循环有了“深呼吸”
在连云港,每当雨水来临,“海绵”绿地就会拼命地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流,然后将这些雨水转入后方的蓄水池,再进入渗透净化系统,最终从“海绵”绿地吐出清流,汇入邻近河道或者变成消防用水。
(资料图片)
早在2017年,连云港就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,经过6年的努力,海州玉带河片区、徐圩新区核心区等42个试点海绵城市项目已全部完工。显性的水草吸附,潜藏的砾石、细网过滤,海绵城市水处理系统开始赋能城市之美,让这座城市的水循环有了“深呼吸”。
海绵+城市,让人觉得很神秘,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子,它是怎么运行的?它给我们的城市生活、城市更新和城市管理带来哪些启示?不妨跟随笔者一探究竟。
深呼吸让城市水系“含氧运转”
在试点区玉带路和南极南路,山水湾小区、兴业小区和玉带新村等小区外,一丛丛菖蒲或芦竹层次分明,不同形态的小片湿地景观令人赏心悦目。
在徐圩新区的蒿东河两岸、江苏大道东侧,密集的水生植物长势喜人,从湿地过渡带、防护林再到生态草地,从景观林到雨水荷塘,节点组团绿化及配套设施构成了一幅幅精致的湿地景观,绿地外围早已成为新区居民休闲健身的乐园。
“地面上的这些水生绿植、鹅卵石只是海绵城市项目的一部分,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工作部件都在地下。”樱花园外围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刘坤说,“海绵城市,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项目建设意在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,实现雨水在城市中‘含氧运转’。”
“试点区域海绵城市项目的运行,可以通过一台台检测仪器监控,后台运维人员可随时监控现场雨洪情况。”来到海州区,刘坤指着海昌路绿地里醒目的检测仪说。玉带河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主要有25个子项目,具体设计与分布十分复杂,项目实施之前并无经验可以借鉴。但在施工过程中,建设者主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中。就拿玉带新村和兴业小区这两个小区来说,在本轮老旧小区改造中就加入了海绵城市元素。针对这两个小区基础设施老化、雨污管道不分等问题,建设单位顺势对小区内的绿地进行了海绵化改造,施工人员还通过增设雨污分流管道系统、建设雨水花园等设施,不仅提升了小区园林景观品质,而且提高了这两个小区的雨污水排放能力,大大缓解了老小区暴雨内涝的压力。
在连云港城区,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早已有之,但大规模改造主要在2021年以后。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,对老旧小区的改造是多方面的,雨污系统改造是重点之一。此次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老旧小区改造,无疑是城市更新的一次有益尝试。
深呼吸让城市居民“有氧愉悦”
海绵城市到底好不好,片区周边的居民是最有发言权。“小雨天里,走在彩色透水铺装的人行道上,我的鞋子都不会湿,撑着伞在雨中散步的体验很不错。”与樱花园一路之隔的水墨江南小区居民井西强说。海绵城市项目完工后,樱花园一带雨天积水的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缓解。今年夏天的两次暴雨,樱花园里的生态滞留池很快吸收储存了路上的雨水,丝毫没有积涝现象。
“前段时间发生暴雨,小区同样出现了积水,但基本做到了雨停水干。”玉带新村居民张帆说。同样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,兴业小区内外自完成雨污分流、雨水花园改造后,居民基本不用担心大雨积水的问题了,即便局部低洼地带有些积水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。
在徐圩新区,海绵城市试点片区由17个项目组成,主要包括灯塔路、云六路、云河路和云湖南路等7条道路改造项目,张圩港河北岸绿地、江苏大道东侧绿化、蒿东河两岸绿地3块绿地,以及云湖社区邻里中心二期、应急避难棚户区海绵城市工程等5个地块配套,还包括云湖原水管线建设工程、张圩湖开挖工程两个水系项目。这些项目建成后,充分发挥了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有效地控制了雨水径流,实现了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。在徐圩新区核心区,海绵城市项目对城市绿地、城区道路、地下管网等均进行了优化布局,附近居民尽享生态福利,超前的规划设计、优美的空间布置甚至对新区招商引资产生了良好的效应。
“今年我们遭遇两次短时强降雨,但新区几乎所有片区都没有积水,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区尤为明显。”徐圩新区建设局徐冲说,“邻近的云湖水平面远低于不远处的海平面,但通过先进的水利设施和海绵城市项目双重调节,徐圩新区核心区安然无恙,居民也不再担心城市内涝问题。”
可为什么海绵城市项目建成之后,遇到持续强降雨附近还是会有一些积水呢?针对这一疑问,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史俊达是这样解释的:“海绵城市并不是单指某个城市建设项目,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系统性理念,这套理念指导着人们探索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人类生活需求,又能保护和平衡自然环境的未来城市。”
深呼吸加速城市“新陈代谢”
从目前情况看,海绵城市缓解设计标准内的降雨量产生的积水内涝问题是可行的。海绵城市相关的设施能够缓解内涝积水,但确实不能完全消除内涝问题。
刘坤分析:“雨污分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举措之一,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进行全部改造,只要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,实现‘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’的目标,就达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。”
海绵城市对城市内涝的缓解作用毋庸置疑。但是,当遭遇超过设计标准的暴雨时,还必须结合泵站强排水、河道蓄水空间预排空以及历史积水点的应急处理处置等措施,以应对重度积水问题。
其实,海绵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建设理念,它不仅涉及未来城市雨污水建设问题,而且对城市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例如,在徐圩新区灭火救援应急中心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,规划设计人员在道路周边的绿化带、停机坪及停机坪周边区域设置滞留设施,并利用操场排水沟,优先将初期雨水引入滞留设施内,如超过其调蓄容积,就会溢流至市政雨水管网。建设者将项目内大面积铺装材质设置为透水铺装,利用368立方米的蓄水模块,将部分因客观条件不适宜设置海绵设施区域的径流收集,经过净化后,成为邻近地区绿化灌溉及道路铺装清洗用水。
“上述设计与施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颇有代表性,是城市雨洪管理有益尝试。”史俊达说,“类似的应用,在海州区的瀛洲公园和市开发区创智绿园建设中均有应用。”
近年来,连云港在城市建设中加入了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,并先后出台了有关海绵城市运维导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,按公园绿地、道路广场、河道水系、建筑小区等类别,区分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功能要求,结合口袋公园体系化建设、城市更新等实际情况,开展“嵌入式”海绵设施建设。预计到2025年,城市建成区50%的面积都能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届时城区市民对“海绵城市”将有一个更加直观、系统的感受。(王力 李耀华 杨迅)
来源:连云港日报